中(5)班:再遇扎染
2025-06-12
2

活动背景

上学期美工区,孩子们首次接触扎染,经多次实践知晓扎染五部曲。(图1、图2)每次展开染布,看到自己晕染的花纹时,孩子们总会兴奋分享:“哇,像绿色的羽毛!”“像小鱼花纹!”但随着实践深入,他们接连抛出专业问题:“怎样染出好看的花纹呢?”“这些染好的布还能用来做什么?”基于孩子们旺盛的好奇心与探索欲,本学期我们将延续上学期经验,聚焦扎染拓展知识,开启探索扎染奥秘的课程之旅。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新建文件夹/扎染/9925fe07f030fc45c32c92588678ba42.jpg9925fe07f030fc45c32c92588678ba42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新建文件夹/扎染(冬)/84a71ccf0ac28107d8422c2b15150266.jpg84a71ccf0ac28107d8422c2b15150266

图1、图2 初次接触扎染

一、追随儿童的问题,厘清与扎染互动的可能

活动开展前,我们老师进行了班级活动审议,我们也产生了众多问题:“本学期以课程的方式研究扎染会和孩子们碰撞出哪些火花呢?”“之前孩子们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扎染作品,那如何让他们独自完成作品呢?”“能融合哪些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扎染活动呢?“如何才能把扎染的作品以“美”的方式呈现出来?”梳理出我们的困惑,便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扎染艺术,从而更好地支持幼儿参与扎染活动。

1.教师先行:重构学习场域,让环境赋能课程

我们决定闯出扎染舒适区,让扎染不再禁锢在美工区,而是将它变成一个工作室,让孩子真正走进扎染工坊沉浸式体验。一边利用周末时间寻找周边扎染工坊,学习里面的物品陈列和摆放(图3);一边利用家长资源搜集大量的布,以便后期大规模量产。(图4)

aab098b10e1fdca653e4bba6f8b7d67 8b620f28d93d1c1b661d3017bd1ffbb

图3 周边扎染工作坊 图4 家长资源

2.师幼研讨会

9035a4ea73eca3e50b5fd497a874a0a我们和孩子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扎染的研讨会,我们将前期搜集到的图片素材和幼儿共同欣赏探讨,教师顺势抛出问题:“如果我们也有这样一个扎染工作室,你们想如何规划我们的班级区域呢?”(图5、图6)小谈迫不及待地举手:“扎染工作坊的地方要很大!”一旁的轩轩则歪着脑袋思考:“里面需要一些桌子,用来操作。”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,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想法:有人想在扎染区开个小铺进行售卖,有人想在扎染区制作漂亮的作品展示,还有人好奇能不能用扎染的布做一个帐篷。在与孩子们充分沟通交流后,我们共同对扎染工作坊进行了精心规划与升级。将工作坊选址于靠近洗手池的区域,这样的安排极大便利了孩子们在扎染过程中清洗工具和双手,让创作流程更加顺畅。同时,我们大胆拓展了工作坊的空间规模,对各个功能区域进行了细致划分与打造,全新的扎染工作室包含手作坊、作品展台以及独具特色的扎染秀表演区。(图7、图8)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1e0837a13694f8ee87d259a5cbef461.jpg1e0837a13694f8ee87d259a5cbef461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45d947c2193d5138d87108f289f3884.png45d947c2193d5138d87108f289f3884

图5、图6 师幼共同规划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新建文件夹/扎染照片/IMG_0252.JPGIMG_0252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7ee793551be02d045e17e96cae6558f.jpg7ee793551be02d045e17e96cae6558f

图7、图8教室环境的转变

幼儿的经验与学习

在班级审议提出扎染活动相关问题后,幼儿在师幼研讨会上积极参与解决,面对“如何规划扎染工作室”,从空间设施到功能用途提出多样想法,在交流碰撞中锻炼了问题解决与规划能力;同时,幼儿大胆表达“扎染区开小铺售卖”“用扎染布做帐篷”等独特设想,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,还打破常规、激发创新思维;此外,教师邀请幼儿参与工作坊选址、分区等决策,幼儿因想法受重视而增强责任感,更加主动投入后续活动,培养出集体意识与主人翁精神。

教师的思考与支持

《3-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强调“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,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”。在扎染活动的开展过程中,教师通过提出问题、组织研讨,将幼儿置于活动规划的核心,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,使其深度参与扎染工作坊规划,切实践行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,推动幼儿主动学习,这一过程契合指南中 “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、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”,有效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。同时,教师突破传统,将扎染活动从美工区拓展为沉浸式工作室,创新活动形式与空间,为幼儿带来更丰富真实的艺术体验,激发探索热情;此外,教师还积极整合社会和家长资源,如学习周边扎染工坊陈列、借助家长搜集布料,丰富活动内容,为幼儿提供优质学习体验,助力幼儿深入理解扎染艺术。

二、关注儿童的经验,以课程为支架层层递进

在整个项目探究过程中,教师始终关注儿童的经验,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立“跳一跳、够一够”的目标,进而促使幼儿的扎染经验不断提升。

幼儿原有经验

现存发展短板

后续发展

知道扎染五部曲步骤

1.扎染活动多停留在玩色层面,仅进行色彩叠加,尚未形成规律性的扎染效果。

2.幼儿扎染的捆绑、打结等基础技能熟练度不足,仅小一半幼儿能独立完成皮筋捆绑。

1.可通过示范和分解动作,引导幼儿学习浸染、点染等不同染色技法,尝试用不同的捆扎方式创造多样的图案效果。

2.游戏化活动融入日常练习,用 “三色记录法” 标记幼儿能力:绿色(独立完成)、黄色(需示范)、红色(需手把手辅助),每月更新并调整指导策略。

运用皮筋、帮冰棍进行扎染

比较依赖于大块面的染色

以绿色为主进行晕染(以教师提供为主)

1.融合师幼困惑,深探扎染

(1)活动前的升级准备

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丰富的材料支持,本学期我们共同收集了不同材质的扎染材料:棉质、纱质、丝质;扎染工具:积木、弹珠、带有图案的圆木片、吸管、麻绳、纱布;染料区制作了标签,并创设了染色探索站。扎染是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种类,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,我们要创造机会和条件,提供丰富的材料、工具和物品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。

(2)扎染进行时

孩子们选择扎染需要的材料后便开始了捆扎、染色、晾晒,一系列动作看上去行云流水,好似一个个合格的扎染师,但是结果并不尽人如意。佳佳说:“我染出来的布花纹都看不出来,怎么回事呀?”(图9、图10)小宝说:“怎么染才能染出好看的花纹呢?”铭铭说:“我用的是红色和橙色,怎么颜色都混到一起了呢?”(图11、图12)通过寻找原因,我们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: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ba83042181aaf69677a86894dea20f6.jpgba83042181aaf69677a86894dea20f6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d095e0cc7f829531f0a9e741d4a02ec.jpgd095e0cc7f829531f0a9e741d4a02ec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aeecf986cfa7952fe28bb061416b6db.jpgaeecf986cfa7952fe28bb061416b6db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900c9679f1185c36cc3346a704db0ca.jpg900c9679f1185c36cc3346a704db0ca

图9、图10 、图11、图12我们的问题

问题一:为什么每个人扎染出来的图案都不一样呢?

潼潼说:因为我们的“扎”法不一样呀!有的是团成球,有的是卷毛巾式,有的又是“小雨伞”扎法。(图13)

IMG_256 IMG_256 IMG_256

图13我们的发现

借助豆包和书籍,我们搜索到了很多不同的扎的方法,经过仔细研究,发现了原来不同的扎法就会染成不一样的图案。通过每一次操作和学习,我们知道了不同的折法就会形成不一样的形状,不同的扎法也会出现不一样的图案,我们还发现来回扎叠出现的都是条纹花纹的图案。(图14)

IMG_256IMG_256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新建文件夹/扎染/ba47f4bdc678996db4ad5d1ae2bff786.jpgba47f4bdc678996db4ad5d1ae2bff786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新建文件夹/扎染/0f743c35526809d1fbe35c3cba9b4c9b.jpg0f743c35526809d1fbe35c3cba9b4c9b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新建文件夹/扎染/d00949b64138ef8c01b8c87a0e39f79f.jpgd00949b64138ef8c01b8c87a0e39f79f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新建文件夹/扎染/d49c224afde7778b07e68569e17d9af2.jpgd49c224afde7778b07e68569e17d9af2

图14我们的练习

  1. 日复一日,效果显著

为了能够染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,我们充分利用集体活动、区域游戏潜心研究实践,历经两季交替,从探索不同的扎法到小心翼翼的滴染、浸染,最后我们都成功啦。(视频播放)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新建文件夹/扎染(冬)/1edd55b27111ee7f9081d8eb413c636d.jpg1edd55b27111ee7f9081d8eb413c636d 2ec8de3d65eacbc2d69bcff6bbc7e31d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新建文件夹/蝴蝶结/72efa9b91f020bcb898773854843ebcc.jpg72efa9b91f020bcb898773854843ebcc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新建文件夹/蝴蝶结/970905cd0fccbd347f3a2ecd1de2d3e6.jpg970905cd0fccbd347f3a2ecd1de2d3e6

图15反复尝试探索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6d9cff79cd2f3ec1970582798b81f4f.jpg6d9cff79cd2f3ec1970582798b81f4f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14346b4149d191ee772f3e2e380fbdf.jpg14346b4149d191ee772f3e2e380fbdf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989341539da7e80d13bfd658d2027d5.jpg989341539da7e80d13bfd658d2027d5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f8cfe50c63663431750523d3c3f4088.jpgf8cfe50c63663431750523d3c3f4088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487da8f333fb467b37e27b4553a0c09.jpg487da8f333fb467b37e27b4553a0c09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e11dcd0d7e6c001993aa3e72fdb5df3.jpge11dcd0d7e6c001993aa3e72fdb5df3

图16我们的作品

问题二:为什么扎出来的图案还是不成形的?零碎的?还是不好看呢?

在一次次欣赏精美的扎染作品后,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完美的渴望,他们开始审视自己手中略显粗糙的作品,脸上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失落与不甘。“为什么我们的扎染花纹总是不够漂亮?”这个疑问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,驱使他们再次围聚在扎染图片前(图17),开启了一场细致入微的探索之旅。孩子们再次仔细观察扎染图片发现了其中的奥秘,小谈说:“左边和右边的图案是一样的。”思雨说:“上面和下面的图案也是一样的,它们看上去非常的整齐。”通过观察对比(图18),我们发现:原来扎染的图案之所以漂亮,是因为它的大多是对称的,也是有规律的,而我们随意的编扎得出来的花纹是零碎的,不好看的。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c7a007263cdbdaf9db5c0f42727cc17.jpgc7a007263cdbdaf9db5c0f42727cc17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aa522bbe16c181aa3eac6ad9b622a8d.jpgaa522bbe16c181aa3eac6ad9b622a8d

图17欣赏作品 图18观察对比

孩子们再次总结了经验,除了要把布扎好,染的技法也很重要,它能直接影响到染出来花纹的形态。不断尝试终于有了效果,扎染的图案变得有规律、好看起来了。铭铭说:“我把夹子夹的很整齐,出现了一格一格的花纹。”潼潼:“我把纸绑得像毛毛虫一样,出现的是圆形的花纹。”(图19)小可说:“我用两根雪糕棒把布夹住,用滴染的方式染出了正方形的花纹!是有规律的!”他们边说边把结果记录了下来。(图20、图21)经过多次的尝试,萌萌发现:“老师,我染的布颜色没有混到一起。”周围的小朋友纷纷围了过来观察,萌萌又说道:“我每个地方都染到颜色,这样就不会混色了。”小谈说:“如果混色那有可能是你的皮筋没有扎紧。”安娜补充道:“染好了要立马拆开,不然也会混色的。”

0740aa42c18dccae24e8820e86774c8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acc001abc94a627b0234f058cd12bcc.jpgacc001abc94a627b0234f058cd12bcc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7805b89c09ec054f412d32c0a80544f.jpg7805b89c09ec054f412d32c0a80544f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7258507e6a8667dcec0c95659e5b5bb.jpg7258507e6a8667dcec0c95659e5b5bb

图19欣赏对称的作品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98973995769686c001411e254b1345e.jpg98973995769686c001411e254b1345e e92f7403851c5e9ed75819a9b305e9a

图20、图21记录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675934a2be978f01a650d70a5f11fcf.jpg675934a2be978f01a650d70a5f11fcf 5dc9fa42e8c8183000de64b3901184e

图22、图23发现混色奥秘

幼儿的经验与学习

幼儿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探索,在真实情境中积累了丰富多元的经验。通过大量欣赏精美扎染作品,幼儿对不同图案、色彩搭配的美感辨别能力不断增强,从最初随意涂抹染色,到能够有意识地设计对称、规律图案,幼儿熟练掌握了折叠、捆扎、染色等多种扎染技法。面对扎染过程中花纹不明显、颜色混合等问题,试错的经历化作交流的素材,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互相启发,将零散的经验凝聚成攻克难题的智慧,一起解锁扎染技艺的新奥秘。过程中,有人负责记录结果,有人负责操作尝试,有人负责观察反馈。在合作过程中,他们学会耐心倾听他人意见,用简单的图画、生动的语言有效表达自己观点,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不断增强。

教师的思考与支持

依据《3-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“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、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”的指引,以及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对艺术领域“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、事、物,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”的要求,我们在扎染工作坊开展的实践活动,始终以幼儿为主体,鼓励他们在真实问题中探索成长。​​

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加,孩子们不再满足于基础操作,开始主动探索不同折法、扎法对图案的影响,甚至还想到了染料多少的问题,多次尝试后,孩子们发现不同折法、扎法对图案的影响,理解了扎染原理,创作出对称、有规律的精美作品。从最初的随意创作进阶到有意识地设计图案,完成了从经验到认知的跨越。​

三、邂逅扎染:满足儿童的需要,建立儿童自己的扎染铺子

走进扎染工作坊,我们发现在作品展示区的作品寥寥无几,小朋友们更热衷于制作漂亮的发卡,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当走进孩子的游戏活动时,能够看到他们在完成作品的技能上较为薄弱。铭铭说:“老师,我剪不出圆形的花瓣。”然然说:“老师,我不会打结。”萌萌说:“老师,蝴蝶结怎么做?”这些稚嫩的疑问,让我意识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。为帮助孩子们突破技能瓶颈,我们将打结、剪裁、编织等技法拆解成趣味游戏:在美工区投放 “布艺大变身” 练习剪裁,串珠区设计 “麻花手链” 挑战编织技巧,还设置剪纸闯关游戏锻炼手部精细动作。有了前期扎染实践积累的耐心与专注,孩子们渐渐明白,精美的手工艺品需要反复练习与细心雕琢,在这期间,教师也时刻关注孩子的能力,及时做好记录。(图28)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b258b4108616c4c7951f1d233eaf07c.jpgb258b4108616c4c7951f1d233eaf07c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94c567c387bd81afc0ee1073e02fd93.jpg94c567c387bd81afc0ee1073e02fd93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新建文件夹/扎染照片/fd91477963ff5ab34f3cee5f792e682.jpgfd91477963ff5ab34f3cee5f792e682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8c56be06dd7c64bda1262f68a54b1fe.jpg8c56be06dd7c64bda1262f68a54b1fe

图24、图25、图26、图27技能拆解练习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新建文件夹/蝴蝶结/60387ab7d25931bf490848d762c42c3b.jpg60387ab7d25931bf490848d762c42c3b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新建文件夹/蝴蝶结/9c80c9c2243e94029e9dc0400c24bff5.jpg9c80c9c2243e94029e9dc0400c24bff5随着母亲节的到来,孩子们都想为妈妈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,我们决定亲手制作蝴蝶结,将这份暖暖的心意送给妈妈。他们从选材、捆扎、滴染、晾晒到制作都亲力亲为,化身成合格的手艺人。(图29、图30)这次活动也得到了高度认可。(图31)

 

图29、图30制作礼物中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77c685f884a87cbe4e0869b5c0ab9b1.jpg77c685f884a87cbe4e0869b5c0ab9b1

图31家长反馈

有了这次成功的经历,孩子们对自己充满了无限的自信,通过大胆创想、动手操作,制作出了别样创意的作品,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吧!
我们用染好的布做了漂亮的蝴蝶结发卡、花朵、和小玩偶呢......(图32)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ff150b704781417e4c7403ec6e6d02d.jpgff150b704781417e4c7403ec6e6d02d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7c1a85a140963a57255be8ca7cd85a6.jpg7c1a85a140963a57255be8ca7cd85a6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7bed1b24a48da1ba6f3d00f2854f6a4.jpg7bed1b24a48da1ba6f3d00f2854f6a4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065f1a5167a693c71abacaf1a1b4868.jpg065f1a5167a693c71abacaf1a1b4868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24d41606a8beaa16209e8e23e751150.jpg24d41606a8beaa16209e8e23e751150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239cc04996764b5d12119ea9228cc42.jpg239cc04996764b5d12119ea9228cc42

图32作品集合

扎染小铺的开张也引来了隔壁扎染时装秀的青睐,他们决定联手合作,共同宣传扎染小铺,将扎染走出中5班,走向幼儿园。(图33、图34)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a18421a7370eef91db22df47e024ff8.jpga18421a7370eef91db22df47e024ff8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bfdbbfc573cd428a9d425f21e97ea89.jpgbfdbbfc573cd428a9d425f21e97ea89

图33、图34时装秀

在一次幼儿园帐篷节的活动中 ,部分孩子接触到了提取叶绿素的游戏活动,他们发现提取出绿色的原液可以用来扎染,萌萌说:“哇,好神奇啊,绿色的叶子也可以用来扎染。”嘉嘉说:“老师,那旁边的花可以用来扎染吗?”西西说:“那边有黄色的向日葵,应该可以染出黄色的布。”(图35、图36)面对孩子

的疑问,我们在书中找到了答案,期待下一次的再遇扎染。(图37、图38)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5a3f053f2d2e6327ed702361e43fc81.jpg5a3f053f2d2e6327ed702361e43fc81 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935a8e67da1647eaa63ced3a074a905.jpg935a8e67da1647eaa63ced3a074a905

图35、图36提取叶绿色扎染

C:/Users/Administrator/Desktop/2a8a92c7a3da19acf735b19ebd5d623.jpg2a8a92c7a3da19acf735b19ebd5d623c6fc610acf6437639839e32fccee3d6

图37、图38书籍参考

幼儿的经验与学习

在本次扎染活动中,孩子们在克服剪裁、打结、编织等困难的过程中,手部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;面对扎染过程中的各类问题,他们积极思考、大胆提问,逐步培养起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;通过为妈妈制作礼物,孩子们懂得了感恩与表达爱意,也在作品被认可时收获了成就感与自信心,同时对传统手工艺扎染产生了浓厚兴趣。此外,孩子们还在探索叶绿素扎染的过程中,萌发了对自然材料与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,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,拓展了创新思维。

教师的思考与支持

扎染创作作为传统手工艺,对中班幼儿而言充满挑战。制作过程中的打结、绕圈、剪裁等技法,绝非短短一两周就能熟练掌握,而是需要漫长且持续的练习。想要把布料剪得规整又富有自然弧度,或是将布料巧妙绕成立体花朵并精准打结,这些都对手部精细动作有着极高要求。面对如此复杂的工艺,孩子们却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与热情。他们对创作的热爱、对扎染艺术的痴迷,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,即便过程艰难,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。​

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扎染作品走上时装秀舞台,或是在特殊节日变成送给妈妈的暖心礼物时,内心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被无限激发。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成果,更成为他们成长路上闪耀的勋章,见证着每一次坚持与努力的意义。最后,我们应当珍视孩子每一次活动后的发现,不断促发孩子的深度学习,促进他们在科学、艺术等多领域的全面发展,让传统手工艺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,不断传承与创新。

教师小结

一、明确儿童的探究兴趣

在整个项目活动的过程中,教师基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,以儿童的问题为中心,强调儿童主动探究的过程。在探秘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的活动中,其蕴含的核心经验包括感受、欣赏、表现、创造、归属感、交往、合作等,教师对这些核心经验进行整合,明确哪些是幼儿的已有经验,哪些是需要发展的新经验,进而预设活动的目标及内容。活动中,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,给予幼儿想说、敢说的空间。但幼儿遇到问题时,教师能通过多种通道引导幼儿查资料、做实验,从而让幼儿在不断探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。

  1. 归还儿童的活动主导权

教师追随儿童的兴趣与需要,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计划,师幼携手共建课程。在互动中推进儿童的接纳与反应,教师和幼儿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活动计划,这一过程也是尊重儿童选择权与决定权的体现。首先教师先行思考本学期课程内容框架,厘清思路后再带幼儿进行儿童会议,参与儿童的讨论,及时记录儿童的问题。以问题为导向,教师鼓励幼儿不断探索,幼儿自主决定探究什么、怎么探究,活动生成的内容取决于儿童本身。

  1. 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

基于对儿童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实践应用,教师敏锐捕捉到幼儿在完成系列扎染技能基础训练后,进入活动发展的关键转折点。为延续学习兴趣、深化经验建构,我们创设 “扎染铺子” 真实情境,将技能练习升华为具有社会属性的实践项目。通过角色化场景创设,引导幼儿在商品制作、商品买卖和时装表演秀等任务驱动下,自主探索扎染艺术的创新应用,进而开启一段全新的深度学习之旅。

我始终相信,幼儿每一次的游戏背后都蕴藏着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,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,捕捉有价值的教育活动瞬间,不断深挖游戏活动价值,助力幼儿实现阶梯式成长。最后以扎染为起点,在实践与创新的道路上,见证他们成长的精彩蜕变,让我们再遇扎染。

主题实施网络图

wps

图39主题活动实施网络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