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背景
午餐后,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散步,突然,茜茜说:“薛老师,天上的云像美人鱼”,听到茜茜的话,其他小朋友都抬起头仰望天空,望着白云,自由地说道:“我觉得还像破碎的爱心。”“我觉得像一颗糖”……(图1-3)
图1-3 幼儿散步观察云朵
对于随风而动的云朵,孩子们有着自己的奇思妙想,这会是一个怎样的神奇之旅呢?让我们跟随孩子的脚步一起走下去吧!《纲要》中指出:“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到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,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的对象。”我们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,贯彻课程游戏化精神,顺应“尊重生命,自然生长”的园本理念,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,追随孩子们的步伐。
幼儿已有经验 |
幼儿的兴趣 |
幼儿的问题 |
知道天空中有云朵,云朵通常是白色的,见过乌云是灰色的。 |
对云朵形状变化感兴趣,会把云朵想象成各种物体。 |
云朵是怎么“生出来”的?为什么会突然出现或消失? |
了解天气变化与云朵的关系,如晴天云少,阴天或雨天云多。 |
喜欢把云朵融入游戏 |
云朵为什么会变来变去? |
会用简单线条或形状画云朵。 |
喜欢听关于云朵的故事 |
我们可以制造一朵云吗? |
故事一:云世界
1.各种各样的云
自从和孩子们一起确定要研究云开始,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仰望天空,在云中寻找最美的图案。
“老师,你看,我发现了像一个蝴蝶结一样的云。”“老师,我到的云像一朵朵棉花糖。”“老师,这朵云像不像一只小狗。”孩子们将自己的发现,欣喜地与同伴、老师交流,并用肢体语言大胆表现。(图4-7)
图4-7幼儿仰望、交流云朵
2.护眼达人
一天,伊伊在观察云的时候,跟我说:“老师,我发现眼睛不能对着太阳的光,太刺眼了,照得我眼睛睁不开了。”(图8)沐凡听到了也跟着说:“我也发现了,眼睛睁不开,老想眨眼睛。”小乐仔说:“眼睛不能对着强光,强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。”
图8 阳光太刺眼
听着孩子们的议论,于是我就把问题抛给孩子,进行了团讨(图9),那观察云的时候要怎么做,才能使我们的眼睛不受到伤害呢?恩泽说:“可以用手遮挡在眼睛上方,这样可以防光。”辰辰说:“可以戴帽子。”希希说:“可以拿手做一个望远镜状,这样就不刺眼了。”
图9 怎样保护眼睛思维导图
正所谓实践出真知,于是我请孩子们到楼底下把自己的想法一一进行了实践,通过实际行动后,孩子们得出了结论。(图10)
图10幼儿实践
3.我的云记录
假期过后,家欣说:“老师,我乘高铁回老家,在高铁上看到了像棉花糖一样的云朵,妈妈还拍了照片,记录在纸上今天拿过来给你们看。”(图11)
图11家欣的云朵记录
家欣的这句话引起了孩子们的思考,我们可以通过观察,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。于是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一本云记录本,让孩子把自己的发现随时记录下来。每周五和班里的小朋友进行分享。看到孩子们带来的云记录本,听着孩子们的介绍,又出现了一些问题,在交流的时候说不清记录的时间、地点、感受等,于是我们又和孩子们讨论了记录时还可以写些什么,把孩子们的想法记录下来,汇总在一起,帮助孩子归纳整理学习(图12)。在我们团讨后,记录本上呈现出来的记录越来越丰富,孩子的想法与感受越来越真切。(图13)
图12 云朵记录思维导图 图13 幼儿记录内容
4.多变的云娃娃
在一次观察云时,思博说:“老师,云为什么会变来变去呢?”小暖说:“难道是云朵精灵?”子天说:“也可能是孙悟空变的。”
“是吗?”带着孩子们的疑问我请孩子们观看了绘本《云娃娃》,看完绘本后,孩子们了解到了原来云是没有固定形态的,风一吹就会变(图14)。
图14 阅读绘本《云娃娃》
在绘本的启发下,孩子们也忍不住要变成云娃娃。看,孩子们变成了小兔子、变成了汽车,还进行了分组探讨,变成了变大的云娃娃,毛毛虫、房子、飞机、花朵……孩子们个个沉浸在自己所变的造型中(图15-17)。
图15-17 云娃娃变造型
5.云是怎样形成的
在变云娃娃的过程中,铭宸提出了新的问题:云是怎样形成的呢?为了能更好地解答孩子的问题,我邀请孩子去问问豆包(图18),再结合多媒体视频《云的形成》(图19),让孩子们真实客观地了解了云的形成,同时还请幼儿绘制了云的形成过程图(图20)。江河湖海的水面,以及土壤和动、植物的水分,随着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。水汽进入大气后,成云致雨,或凝聚为箱落,然后又返回地面,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。以后又得蒸发,再凝结下降。周而复始,循环不已。
图18 询问豆包 图19 观看视频 图20 云朵形成过程
6.云朵实验
一禾在阅读《在看云识天气》绘本时,发现后面有一个云朵小实验“制造一朵云”,于是他在家中做了一个云实验(图21),我把这个实验的照片与幼儿一起分享,顿时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,孩子们都想观看操作,自己来亲身感受一下制作云的乐趣。我将云朵实验步骤发在家长群中(图22),在家里,孩子们通过一步步操作,最后看到自己成功制作的云朵,真是兴奋不已(图23)。
图21 一禾制造的云 图22 分享到家长群 图23 孩子们成功制作云朵
幼儿的经验与学习
孩子们通过观察云朵,发现了云朵的多样性,学会了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。在护眼达人的活动中,孩子们通过实践,学会了保护眼睛的方法。通过云记录本,孩子们学会了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发现,提高了表达和沟通能力。在多变的云娃娃活动中,孩子们通过绘本和自己的想象,了解了云的变化,激发了创造力和想象力。通过云的形成实验,孩子们了解了云的形成过程,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。
教师的思考与支持
教师始终关注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,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观察和实践机会。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,教师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和实践寻找答案,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。通过豆包和多媒体视频,教师帮助孩子们拓展了知识面,丰富了学习内容。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记录习惯,通过云记录本,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。教师始终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和感受,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鼓励,让孩子们在探索云世界的过程中,收获了知识和快乐。
故事二:云赞歌
1.云端畅想
一天,熙妍带来了他在家制作的云朵小羊作品,得到了小朋友和老师的一致好评。(图24)
图24 熙妍的云朵小羊
桐桐看到后,表示也很想来创作,于是一场云端畅想活动开始了。孩子们围坐在一起,讨论着制作云朵作品的材料。“我家里有玩具娃娃,里面的填充物也可以用。”“我们可以用棉花,棉花很软,就像云朵一样。”“对呀,还可以用白纸,把白纸揉成一团,就像小云朵。”
孩子们的讨论越来越热烈,最后决定用棉花来制作云朵作品。在一切准备就绪后,孩子们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作。看,我的云变成了糖果,我的云变成了一个小猫,我的云变成了小恐龙……孩子们的想象力在云端自由翱翔,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童真和创意。(图25-27)
图25-27 孩子们的制作棉花云朵
2.云游戏
孩子们对云的热情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,还延续到了各种游戏活动中。这些游戏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,还帮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和成长。
科学活动中,孩子们继续探索云,我们进行了“云雨瓶”实验,将剃须泡沫挤在水上,再在上面滴上蓝色的雨滴,当雨水聚集在一起足够多时,雨便从云朵上落下来(图28)。音乐活动中,孩子们学唱歌曲《一朵云娃娃》,边唱边跳,用优美的歌声和动作表达了对云朵的喜爱。孩子们围成一个圈,手拉手,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摇摆。当唱到“云娃娃飘呀飘”时,孩子们会轻轻松开手,像云朵一样飘动起来(图29)。户外体育锻炼时,孩子们玩起了“翻个筋斗云”的游戏。这个游戏的规则是,孩子们分成两组,每组排成一列,第一个孩子从起点出发,模仿云朵在天空中的翻滚和变化,连续做几个前滚翻,然后跑到终点,拍一下下一个孩子的手,下一个孩子继续出发,在模仿云朵的过程中,感受到了云朵的轻盈和自由(图30)。建构游戏时,孩子们搭建了“我的云山高又高”。他们用积木构建出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。孩子们讨论着如何让山峰更加稳固,如何让云朵看起来更加逼真。有的孩子用棉花装饰山峰的顶部,有的孩子用白色纸片剪成云朵的形状,贴在山峰上(图31)。
图28 “云雨瓶”实验 图29 歌曲《一朵云娃娃》
图30 翻个筋斗云 图31 我的云山高又高
幼儿的经验与学习
通过云端畅想活动,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。他们学会了用不同的材料来创作云朵作品,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。在云游戏活动中,孩子们通过多种游戏形式,进一步加深了对云朵的认识和理解,同时也锻炼了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。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,还培养了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探索精神。
教师的思考与支持
教师敏锐地观察到孩子们对云朵的兴趣和需求,及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活动形式。通过引导和鼓励,让孩子们在自由创作和游戏中,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还注重将云朵主题与多个领域相结合,设计了多样化的活动,让孩子们在不同领域中都能感受到云朵的魅力。通过这些活动,教师不仅帮助孩子们拓展了知识面,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。
故事三:云科技
1.云共享
“云”科技其实就是我们现代网络世界,那我们的孩子们对我们的“云”科技了解多少呢?手机外卖、视频通话、网课、视频会议都是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。于是在幼儿园,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和外出旅行的悦橦进行了一场视频通话,让孩子们一起切身体会“云”科技带来的方便。
在视频通话开始前,孩子们充满了期待和好奇。当屏幕上出现悦橦可爱的的笑脸时,孩子们兴奋地打招呼。悦橦和外婆与孩子们分享了她那边的风景和美食。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向悦橦展示了我们的新游戏。通过这次视频通话,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“云”科技的神奇,还体会到了即使距离遥远,也能通过网络与他人保持紧密的联系。(图32、33)
图32、33与悦橦视频通话
同时,家长们也积极投入其中,在我们的qq群中自发分享了孩子们的云时光,和大家一起共享。家长们通过上传孩子们“云”互动的照片和视频,记录了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习过程,也让其他家长和孩子们能够看到不同的体验和故事(图34、35)。这种家园及同伴的共享,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同伴的丰富活动,还让他们感受到了科技的先进与便利,为祖国科技的进步感到由衷地自豪。
图34、35 qq群中的云共享
2.云问答
豆包是一个智能语音助手,能够回答孩子们的各种问题。在活动开始前,我们向孩子们介绍了豆包的功能和使用方法,并鼓励他们大胆提问。让孩子们通过和豆包互动提问,进一步探索“云”科技的奥秘。
“豆包,什么是云科技?” “云科技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将数据、软件和服务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的技术,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这些资源。”
“豆包,手机外卖是怎么工作的?” “手机外卖是通过一个应用程序,你可以在上面选择你喜欢的餐厅和食物,然后下单。餐厅收到订单后会准备食物,最后由外卖员送到你的手中。”
“豆包,视频会议为什么可以让我们看到远方的人?” “视频会议通过网络传输视频和音频信号,让你可以看到和听到远方的人,就像他们就在你面前一样。”
孩子们对豆包的回答感到非常新奇和兴奋,他们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,豆包一一解答。通过这个互动环节,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“云”科技的知识,还激发了他们对科技的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兴趣。(图36-38)
图36-38 云问答
幼儿的经验与学习
通过云共享活动,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了“云”科技带来的便利,感受到了即使距离遥远,也能通过网络与他人保持紧密的联系。在云问答活动中,孩子们通过与智能语音助手豆包的互动,进一步探索了“云”科技的奥秘,学到了很多关于“云”科技的知识。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,还培养了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。同时,通过家园共享,孩子们了解到同伴的丰富活动,增强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。
教师的思考与支持
教师及时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机会和互动平台,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。通过引导和鼓励,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和互动体验中,充分感受“云”科技的魅力。同时,还注重将“云”科技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,能感受到科技的便利和先进。
教师小结
我们从孩子无意间的一句“云,像美人鱼”出发,开启了一段丰富而深远的旅程。正如教育家于永平教授所说:“教育应当从幼儿的兴趣出发,用幼儿的方式进行。”课程设计紧扣《纲要》精神中提出的“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寓科学教育于生活中”,以幼儿观察云朵的兴趣为切入点,从仰望天空到动手实践,从艺术创作到科学实验,从自然观察到信息技术的运用,在真实、完整的学习情境中支持了孩子的多维发展。
一、顺应幼儿天性,激发主动探索
课程伊始,我们带领孩子在操场上观察天空。孩子们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将云朵比作各种物体:棉花糖、爱心、蝴蝶结、小狗……这种“自由联想”正是幼儿想象力的自然流露。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:“幼儿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,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探索者。”我们没有急于纠正或讲解云的科学知识,而是耐心倾听、记录,并引导他们用语言、绘画和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。
二、从生活中学习,发展综合能力
随着课程深入,我们逐步引导孩子开展护眼实践活动、绘制云朵记录、阅读绘本、模仿云娃娃变化等。特别是在“护眼达人”活动中,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官体验,发现阳光刺眼对眼睛的影响,并自发提出解决方法:遮阳、戴帽子、用手挡光。这种从问题出发、自主提出解决方案的学习方式,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、思维能力和生活技能。并且我们引导孩子记录下每天观察到的云朵,并学会描述时间、地点和感受,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,也培养了逻辑思维和记录习惯。同时,每周五的分享活动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,他们在讲述中建立了自信,也在倾听中学会了尊重与共鸣。
三、以游戏为桥梁,融合多领域发展
我们开展了“云端畅想”“翻个筋斗云”“我的云山高又高”等游戏,延续和深化了孩子对云的认知。游戏不仅是孩子表达情感、释放创造力的重要途径,也是促进多领域学习的有效方式。通过棉花云朵创作、翻滚模仿云变化的体育游戏、音乐律动中的“云娃娃”,我们看到孩子的艺术表现力、身体协调性与合作能力不断提升。
我们将“云”从自然现象延伸到“云科技”的探讨中。在视频通话、与豆包互动等活动中,孩子初步理解了“云”不仅在天空,也存在于生活的科技中。这种跨领域融合的学习,体现了我们所追求的“整体性教育”理念,也回应了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中提出的“引导幼儿多方面发展”的要求。
四、教师角色转变:支持者、引导者、合作者
我们始终保持对幼儿兴趣的敏感,及时捕捉他们的问题和表达。在他们困惑时,我们提供帮助;在他们创造时,我们提供材料;在他们分享时,我们提供舞台。陶行知先生曾说:“先生的责任不在教,而在教学生学。”我们的引导方式不是灌输知识,而是搭建一个能够支持幼儿自主发现、探究和表达的学习环境。
家庭的积极参与也为课程注入了活力,在家长的支持下,孩子们在家中尝试云实验,拍摄照片记录,上传到群中与大家共享,这种“家园共育”的形式有效延伸了教育的广度与深度。
“瞧!天边飘来一朵云”,一个简单的发现,成就了一次美好的教育实践。孩子的每一个惊叹、每一次探索,都是他们认知世界的一小步,却是教师理解教育的一大步。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幼儿为中心,立足生活、顺应自然、融通领域,让每一次教学都回归幼儿本真、贴近幼儿生活、激发幼儿潜能。愿我们与孩子一同,在自然中发现、在探索中成长,在自由的天空下,共赴一场又一场充满惊喜的教育之旅。
主题实施网络图
图39 主题活动实施网络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