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园“蓝·生长”团队成立于2020年底,蓝,有诸多美好的含义:定义为“蓝”,基于两层含义:一、荜路蓝缕,表示艰苦奋斗的决心;二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包含了发展的内涵。我们坚持“以教师为本,个性成长,全面提升”的思路,以“德才兼备”为原则,将优秀的骨干教师吸收到团队中,创新管理模式,打造具有东幼特色的四有好教师团队。
一、解决问题与目标任务
以“生长”为目标导向,解决我园“生长”园所文化影响力辐射不够的现状。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,“生长”不仅是教师自身的发展,更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,最终推动园所的可持续生长。具体目标为:
1.塑造“生长教师”的鲜明形象: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提升教育情怀,培育师德高尚、业务精湛、自主生长的四有好教师。
2.提升“生长教师”的团队品质:以共同愿景塑造团队素质,形成健康向上,团结协作、共同发展、素质优秀的学习型生长共同体。
3.拓宽“生长教师”的涵育路径:以“生长”为核心,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,将团队发展与课程建设相融合、与协作共享机制相融合。
4.辐射“生长教师”的发展样态:创造机会和平台,实现优质资源的辐射推广,在市、区级产生一定的影响,展现团队智慧和园所品牌影响力。
二、组建特色与文化建构
1.理念特色:以生为本,以长为质。尊重教师需求,捕捉最近发展区,促进拔节生长。“生长”是一种理念,衍生出的文化力,又代表了教师的风格与风貌。
2.管理特色:以人为本,激发活力。探索“团队+”管理新模式,发挥教师的主动性、积极性、创造性,以发挥潜力,激励成功,实现共生长。
3.路径特色:扎实实践,深耕细作。以涵养高尚师德、构建培养机制、生长科研力量、推动文化传承、形成辐射引领为路径,发现真问题,在问题导向之下研究解决策略,提升教师专业能力,带动团队建设。
三、建设重点和内容架构
1.建设团队文化
“蓝·生长”是团队形象与精神标识。以“蓝·生长”为共同发展愿景,构建“党员干部敢为、骨干教师敢干、青年教师敢首创”的学习氛围,激发信心,提高团队凝聚力。
2.探索生长路径
以“尊重生命 自然生长”为核心,以“蓝·生长”共同体为建设导向,立足园本教研,依托课题研究,探索团队建设生长路径,提高教师队伍素质。
3.优化管理模式
以人为本,探索实施“团队+”管理新模式,通过名导师领衔、分层培养、个性发展,形成综合育人模式,通过多方共同参与,提取优秀教师成长“基因”,启动教师发展引擎,打造生长教师团队。
4.发挥辐射效应
探索团队辐射引领方略。团队内,发挥名师、导师作用,明晰教研新思路、指明课程新方向等;在园内,以名师领研为带动,优化调整日常教研样态;在园外,提高团队影响力,精准帮扶合作共建学校。
二、工作开展与推进措施
(一)师德为首——共筑“四有教师”发展愿景
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以“立德树人”为魂,决定团队价值取向。
1.实践强师。以“生长”为核心,重实践、重体验,将师德教育融入专题教育活动中,运用荣誉评选、事迹报告、创作文艺作品等手段,成为师德师风教书育人新典范。
2.精神润师。以蓝色生长之树为精神文化标识,以党建为引领,深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、开展师德承诺,落实“十项准则”,开展师德宣讲,选树先进典型,传递师德正能量。
3.制度立师。成立师德考核小组,健全管理网络和长效机制,完善表彰制度,评选师德先进个人,四有好教师榜样先锋。
(二)优化模式——探索“团队+ ”管理模式
以“内生性发展”为主线,探索管理新模式。团队成员共诉愿景、共建机制、共享成果,实现自我管理、自我赋能、自我成长、自主发展。
1.名导师领衔,“引”教师发展
成立导师团队,借助省特级教师名师工作站导师、横向课题专家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主任、区教师发展中心老师、责任督学、姐妹园园长等专家成为“智囊团”,进行“引领式”培育。
2.分层式培养,“带”教师发展
团队成员明确自身发展定位,建立层级发展小组,形成分层、分级、有梯度的培训模式,发挥各层级优势,让骨干教师“亮”起来,让青年教师“长”起来。成立特色项目研究团队,深化项目内涵。团队内现有市教学能手、市教学新秀、区教学能手各1名,区学科带头人3名、区新秀5名、潜力教师1名,其中高级教师4名。
3.个性化育人,“促”教师发展
遵循“以人为本”理念,挖掘潜能,张扬个性。以个性化教育模式为抓手,满足个人成长需求,促进个体发展。其中,1名党员教师转正,2名教师成为园领导班子成员,2名教师参加区学带评选,1名教师参加高级职称评审,充分体现教师的自我生长。
(三)驱动成长——推进“综合育人”建设行动
以名师领衔、课程推进、教研循证等方式优化培训形式、开发教研路径。通过主题发布、任务分解、现场研究、专业对话、实践运用等方式“驱动性成长”促进专业提升,实现综合育人。
1.学习蓄力,向下扎根
作为头雁群体,注重引领读书赋能,实行“三个一”读书模式。团队领衔人带头、其他成员开展“领航式”“进阶式”阅读。同时联合区图书馆、东亭城市书房开展活动,蓄能成长。
2.园本教研,站稳脚跟
作为区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,围绕“以教师发展促幼儿成长”的园本研训理念,开展链式教研,以基于问题、方案跟进、研讨联动等方式开展真教研。开展“户外探索游戏与深度学习”、辅导区及姐妹园“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活动”、“聚焦游戏观察,助力幼儿成长”专题培训活动等,通过“蓝•生长”学习共同体推动教师团队整体发展。
3.课题助力,拔节生长
以“十四五”课题《幼儿园“亲自然”生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》为抓手,进行生长文化探究,形成生长文化氛围。骨干群体以理论学习、培训指导为主要职责,以课题为载体,鼓励教师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(四)内涵引领——形成“蓝·生长”文化磁场
1.扎根、立魂——以“蓝·生长”统摄团队精神。主要表现:①每位成员找到自我生长“点”,在“点”上发力,由“点”到“面”,推动自身全面发展。②指向团队整体建设,融合生长课程特色、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,达到师幼共生共长的美好境界。
2.传承、创新——以培养“有生长力的人”为团队目标。
通过“蓝·生长”团队进行进一步规划,充分利用周边资源,探究东亭老街、阿炳等文化和历史人物的事迹,丰富课程脉络。同时,与“蓝1956科技文化创业园”“蓝湾1917文旅街区”互为联动,让科技与文化、生活相融合。
3.丰富、融合——以“生命自觉·自育成长”塑造团队精神状态。
注重制度文化、精神文化、环境文化建设的融合。以“蓝”文化为切入点,建立“教师工坊”、“纸想空间”等丰富团队文化生活,开展“趣味沙龙”“奇思妙想”“拓展训练”等活动,真正渗透到管理、环境、课程、生活等各个层面。
(五)抱团行走——加强“互融共进”辐射引领
1.优势引领,赋能升级。发挥省优质园、无锡市指南园、锡山区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、全国足球特色学校优势,骨干教师每年进行示范课和讲座,多形式展示研究成果,发挥示范辐射。
2.同频共振,合作共赢。①与无锡高等师范学院合作,与锡山中专建立教学实习基地。②承担市区级各类培训现场,带动其他园区共同发展。③与爱尔、云林、甘露等结对为姐妹园,每学期举行课程共创、项目共建共享发展理念。
3.定点带动,结对帮扶。与锡东新城幼儿园、润安幼儿园开展“1+1”结对帮扶,进行教研组和项目组共建,加强日常交流和互动。
4.融合教育,助力成长。作为无锡市融合教育资源中心,积极面向社区承担0-3岁婴幼儿的保育指导、咨询,以及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指导工作。
五、实践成效与发展预期
1.形成“一套机制”
提升团队教师归属感、职业幸福感和责任感,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,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,推进生长课程建设,调动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。
2.建设“两类平台”
构建优质资源共享、优质课程共享两类平台,形成四有好教师团队内的共享菜单、工作路径。
3.实现“五个提升”
教师队伍:梯队成员中在学术荣誉和职称上有新的晋级与提升。
专业发展:争取每年的论文发表及获奖率再创新高。
科研水平:无锡市教育科学”十四五“规划重点课题《幼儿园“亲自然”生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》成果实现新的突破。
内涵文化:彰显“蓝·生长”共同体品牌影响力,凸显园所的特色文化
辐射引领:在区级及周边产生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,每年对外开放交流不少于2次。
柏拉图说:谁会讲故事,谁就拥有整个世界。好的教育一定会有好故事,东亭中心幼儿园将以“蓝·生长”四有好教师文化建设为重点,塑造鲜明的“生长”文化团队形象,讲好团队好故事。打造一支具有独特文化气质的“蓝·生长”四有好教师队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