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3-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明确指出,健康是幼儿在身体、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,而幼儿阶段是培养健康生活习惯与运动素养的关键期。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健康领域的核心内容,其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幼互动—优质的互动不仅能激发幼儿参与兴趣,更能促进其动作技能、认知能力、情感及社会性的全面发展。
研讨活动围绕三篇中班体育活动教案展开,深入分析师幼互动的体现形式、优点及改进方向。在《快乐的蓝精灵》教案中,教师通过提问式互动(激发探索兴趣)、情感表达互动(增强自信)、动作指导互动(掌握技能)及共同游戏互动(提升参与度)实现多维度互动,建议在投掷技能学习中增加提问引导,让幼儿先表达正确姿势再实践。
《趣玩开心桶》则通过语言引导、动作示范、规则讲解等方式营造轻松氛围,激发幼儿思维,但需加强个别指导、丰富互动形式(如角色扮演)、关注个体差异及安全提示。《小鸭赶路》虽以情境贯穿活动,但互动形式单一,以教师单向指令为主,缺乏对不同能力幼儿的针对性指导,需丰富互动维度。
结合班级实际,教师们梳理了当前师幼互动的现状:普遍存在互动形式单一(多为“教师提问—幼儿回答”)、教师主导过多、即时反馈笼统、对个体差异关注不足等问题,部分因安全顾虑限制了幼儿尝试。积极的互动方式包括游戏化情境、即时具体鼓励、分组合作、角色扮演等。
针对优化策略,各班提出:设计符合幼儿兴趣与能力的多样化活动;采用个别指导、小组合作、集体示范等多元互动方式;通过开放性提问引导幼儿自主探索(如“怎样让球滚得更快”);利用“运动发展评估表”“智能穿戴设备”等工具量化观察,提供分层任务;注重正向激励与个别化关注,尤其关注内向或能力较弱的幼儿;设计团队协作活动,培养合作意识。
本次研讨明确了优质师幼互动对提升体育活动质量的关键作用,也揭示了当前互动中存在的形式单一、反馈笼统、忽视个体差异等问题。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,有效的互动策略应包括游戏化语言、示范与引导结合、个别关注与集体互动并重、及时具体的鼓励等。
未来实践中,教师需将研讨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:在活动前充分考虑幼儿兴趣与能力差异,设计分层任务;活动中通过细致观察与动态评估,用开放性提问激发幼儿思考,提供针对性指导与具体反馈;活动后结合幼儿参与度、情绪状态、动作发展等评估互动效果,持续调整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