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足儿童 赋能生长
——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自然生长课程的重构与实践
一、传承与思考:构建自然生长课程的初衷
(一)基于园所文化与课程建设的传承
自2014年江苏省实施课程游戏化以来,近十年的时间,我园全体教师能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,遵循“尊重生命、自然生长”的办园理念,坚持保教并重。全体教师以课程游戏化为行动坐标,致力于生长课程的开发与研究。在探索与实践中,生长课程从单一走向多元,聚焦价值观引领和文化传承。依托无锡市教育科学“十四五”规划课题《幼儿园“亲自然”生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》的研究思路,从“幼儿”“生长”“课程”“实践”的关系中,探索出体验生长教育的研究路径。
(二)基于解决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
我园在课程开发初期,因为对生长课程认识及理解不够深入,课程开发与研究都是碎片化的,没有形成系统化、完整的课程体系。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:1.课程观念“相对滞后”,教师的儿童观、课程观不够清晰,捕捉课程生长点的能力较弱,缺乏对幼儿的信任,不敢放手,导致幼儿被动学习。2.课程实施“教师主导”,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习惯性以预设和集体活动为主,缺乏对幼儿的主动观察以及学习品质的关注没有很好的支持策略。3.课程评价“缺少方法”,课程评价缺少理性的分析和思考,存在为了评价而评价的“形式主义”现象,缺少针对幼儿学习方式和思维品质的深度评价方法。
多年来,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推进和生长课程架构的不断完善,三个问题也逐一得到解决。我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,基于课程游戏化的生长课程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,它以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,基于儿童经验与生活化,需要教师依托二步支架,持续不断的开发课程资源,成为追随幼儿兴趣和成长的课程规划师。
二、实践与探索:构建生长课程的实施路径
(一)打造游戏化的生长环境
1.打造生长环境
我们致力于幼儿游戏化生长动态环境的打造,突出环境对幼儿游戏水平影响。努力培植“廊道文化”“一梯一景”,充分利用大厅、走廊、多功能厅等场地打造生长特色环境。“诗意的儿童”“爱的100种表达”“幼小衔接”等课程项目彰显着园本文化的推广,真正做到以游戏精神为核心,让环境场域融入幼儿的生长课堂。同时借助周边的资源,充分开发并有效利用有价值的教育环境扩充游戏与课程资源,丰富课程游戏化内涵。教师与儿童共同探索周边的教育资源,通过实地调查、走访,筛选并梳理出了“紫薇园”“城市书房”“蓝园”“科技文化创业园”“明华学士坊”“馨和园”“阿炳故居”“地铁站”“东亭老街”等课程资源,给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可利用空间,真正让环境支持幼儿的生长。
2.构建学习环境
支架二中提到要根据自然与环境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。所以我们积极打造适宜的自然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,满足他们的探索需求。于是我们移除平面纯观赏灌木丛,整合各类场地功能,创设竹林探秘空间;重新规划种植园,养殖动物,种植果树,开辟了东幼百草园。重新规划游戏区域增加综合攀爬类设备,打造玩沙区水系……现园内共打造了骑行区、野战区、等20多个户外游戏区域。园林式的生长“见习场”给幼儿的游戏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。
3.开发多元环境
我园能借助周边的资源条件,充分开发并有效利用有价值的教育环境扩充生长课程资源,丰富课程内涵。如:园区利用“种植园地”“幼儿园的树”“南花园”“饲养屋”等,生发幼儿感兴趣的课程故事。园外,融合幼儿园周边特有的资源,构筑课程外围空间。同时依托无锡市儿童友好城市政策法规,与东亭街道多个社区开展“儿童友好联盟”共建,进行资源贯通链接,打造园家社三位一体的资源建设网络,拓宽课程的广度。
(二)梳理生长课程资源脉络
1.丰富课程资源的基本类型
基于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内涵及我园生长课程的实践,立足幼儿已有经验,根据空间分布我们将“亲自然”生长课程资源分为园内资源和园外资源。同时园外资源细分为“自然资源、社会资源、文化资源、人力资源”,园内资源分为“自然资源、人力资源、数字资源、物质资源”。
2.做好课程资源地图的绘制
我们聚焦课程资源地图“与幼儿互动不足”、“挖掘深度不够”、“只关注自然资源”等问题。带幼儿采用“citywalk”的形式,重新聚焦课程资源地图的绘制,尝试通过多种方式盘活资源,向外打开资源网,将教师、幼儿、家长、社区都直观地“卷入”到课程实施中,让资源地图真正发挥其效能。
3.支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
我们充分发挥全园教职工的个人所长,如教师、保育员、厨师、保安等,开发多元化资源建设;通过梳理家长资源清单将家长资源引入课程;通过聚焦课程资源的甄别、筛选、整理等管理工作,以建构课程资源库的方式对收集的资源进行整理、分类、摆放、登记等,使资源库建设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。
(三)创设生长课程的研修样态
1.温习研学践行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内涵
为深化教师对课程游戏化内涵的了解,扎实开展两步支架的务实实践,我园以教师发展中心推荐专业书目及相关文件进行“进阶”式温习研讨,运用支架解决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,通过园本培训将二步支架落实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。1.实施了弹性作息,将碎片化的过渡环节与活动整合起来,化零为整,让孩子自主活动更充实、更科学。2.开展幼儿入园签到与自主用餐的实地教研,并延伸到盥洗、午睡等环节,将自主权充分还给幼儿。3.落实游戏观察与评价,记录回顾分享交流的探索,在实践中形成高质量师幼互动的活动样态与组织策略。4.全面梳理园内外课程资源,注重资源利用服务课程,构建幼儿生活新地图,生发了诸多“深度学习”的游戏案例,如“温度滑滑梯 ”“竹够有趣”“我的好‘篷’友”等,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幼儿的“自由、自主、愉悦与创造”,更是老师们睿智的教育支持。
2.借力专家力量助推生长课程向下扎根
为了帮助教师深入了解生长课程,我园能借助专家的力量,建立长效指导制度。与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指导协议,专家团队每月赴园进行现场指导,从《指南》的多层面,引导教师深度思考。在推进我园“四有”好教师团队建设中,借助“蓝·生长”导师团的力量,先后邀请张皎红、孙玲、钱琴等专家,为课程问诊把脉,深入推进课程落地扎根。专家还通过现场观摩、面对面教研,为我园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。我们还以足球、篮球活动为载体,以生动有趣的游戏为基本手段,链接生长文化,初步探索园本化的运动游戏课程,凸显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亮点。
3.构建评价体系助推生长课程向上生长
教师在课程的持续推进中,坚持课程游戏化为本,考察“园里园外”的教育资源,带着幼儿实地进行寻找、探索,筛选他们感兴趣的资源,然后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,沉下心来进行开发与研究。每学期各级部都会开发1-2个新的生长特色课程来丰富园本课程。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,我们通过课程审议、小组研讨,项目化学习等多种形式构建课程体系,梳理出二十多个生长项目,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一套生长课程体系。
4.家园共育构建生长课程体系纵深发展
支架二中提到:开展家园合作,引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观念。为了更好地推广生长课程价值效能,我园借力家长资源,搭建生长特色通道。引导家长参与、支持儿童的游戏化学习过程,线上搭建平台,线下交流研讨。邀请家长参与园内各项活动观摩交流活动,研读游戏、环境蕴含的教育价值。还鼓励家长参与到课程审议之中,成为课程的共同建构者,并在多方资源整合下生成了园本特色课程《认识无锡美食》、《竹之趣》、《阿炳的故事》、《老街印象》《重访老街》等。通过交流、分享、互动,挖掘其中的价值并有效整合,共同促进幼儿发展。
三、收获与成长:在生长课程推进中显成效
(一)幼儿的成长
项目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基于幼儿的成长,我们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幼儿生长课程的推进中,坚持以二步支架为行动坐标,“幼儿为本”为课程理念,把幼儿作为课程的起点,顺应幼儿爱探究的天性,尊重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,让幼儿回到课程的中央,真正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。
(二)教师的成长
在生长课程建设过程中,教师的教育观、儿童观和课程观不断得到优化,能从游戏切入改造幼儿园课程。我们梳理了园内“树”资源分布图,并经过近两年的实践,结合四季变化对每种“树”的生长过程进行探究,形成基于“树资源”的园本课程。我们立足园外“东亭老街”,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中具有特色的内容,明华学士坊、阿炳祖居、养蚕场、阿桂馄饨店等,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本课程。目前,《老街·印象》、《一花一世界》、《一树千万枝》、《植一片菜地》等课程梳理的脉络比较清晰,逐渐成熟,并向其他园区进行展示,有一定的推广价值。
(三)园所的发展
基于课程游戏化的引领,我园多次开展对外大型活动,接待了区内外幼教同仁的参观学习,承办了示范引领教研现场,有三个市区级规划课题立项在研,课程游戏化建设、生长课程,课题研究三方共融的科研新模式,促进了幼儿、教师、家长共生共长,丰盈了办园理念,让园所文化充满生命力。通过实践与探索,形成优秀课程故事四十余篇,并汇编成册。有十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,一百多篇论文在省、市、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。
四、计划与愿景:游戏助推生长课程再实践
在生长课程持续不断深入的学习与实践中,儿童的经验得到了发展、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深化提升,课程实践能力在不断地被唤醒。2024年是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新十年的起点,“十年磨砺、蓄力前行”,梳理前期探索之旅,我们也制定了新的项目推进计划:
1.生长资源进一步挖掘。进一步探索如何充分激发教师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和创造性,挖掘教师自身潜能,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促进资源的利用,使资源真正成为幼儿多样化经验的来源。
2.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。在学习、吸收先进的课程评价理念的基础上,如何将课程评价理论应用于本园课程开发实践中,形成科学、规范、可操作的课程评价方案。
3.辐射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。在课程不断更新和实施中将有效方法与操作经验进一步凝练,形成可操作、可推广的课程实施方案与课程文化理念,实现区域内的推广价值效能。
在多年幼儿生长课程推进与研究中,我们在思维碰撞中收获经验,在交流探索中收获成长,只为把更好的教育带给幼儿。在未来的课程建设和实践中,我们将继续借力课程游戏化精神,做好生长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顶层设计,确立适宜的课程目标、方向和途径,使我们的生长课程建设更有高度、广度和深度,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,成为具有持续生长力的幼儿。